危废暂存间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的关键环节,其建设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与规范,以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妥善贮存,降低环境风险。
选址是危废暂存间建设的首要考量因素。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应选在地质结构稳定、地震烈度不超过7度的区域,设施底部需高于地下水较高水位,避免建在溶洞区或易受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带。同时,要远离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及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较大风频的下风向,并且依据环评结论确定与周围人群的合理距离。
建筑结构方面,
危废暂存间需具备坚固的实体墙以实现防风功能,拥有具备防雨、防晒及一定隔热避光能力的屋顶。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且与危废相容的材料建造,比如地面可刷环氧地坪,对于液态危险废物贮存区域,还需设置围堰或地沟。若量少,也可用托盘放置危险废物。
防渗防漏至关重要。地面应进行硬化处理,并涂覆至少2mm厚的高密度环氧树脂,确保表面无裂隙。用以存放装载液体、半固体危废容器的地方,必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同时,要设计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所围建的容积不低于堵截较大容器的较大储量或总储量的五分之一。此外,必须设有泄漏液体收集装置,若贮存易产生粉尘、VOCs、酸雾等有害气体的危险废物,还需配备气体导出口及气体净化装置。
通风与照明系统很关键。需设置良好的通风设施,保证空气流通,防止有害气体积聚,部分贮存库还应设置气体收集与净化设施,排气筒高度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要求。安全照明设施也是很重要的,灯具和线路要满足防爆要求,还应设置观察窗口,方便随时查看内部情况。
危废暂存间还应配备通讯设备、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并结合贮存危废性质设置洗眼器、灭火沙、灭火器、收集桶等应急防护设施。不同种类危废要有明显过道划分,设置搬运和人员运输通道,墙上张贴危废名称。装载液体、半固体危废的容器需留足够空间,顶部与液体表面保留100毫米以上空隙。液态危废容器要放在防泄漏托盘或围堰内,并粘贴危险废物标签;固态危废包装要完好,悬挂或张贴标签并按要求填写。危废库内禁止存放除危废及应急工具以外的其他物品。